枋橋城古蹟文化園區地理環境介紹                  撰稿 陳其發

n      壯麗的園林,悠久的古蹟文化,深深吸引着無數人駐足驚嘆,流連忘返。我們從『枋橋城古蹟文化園區』的視野出發,更以深厚的古蹟文化內涵,陪伴您一起欣賞勝景、追憶歷史、朝覲聖地,從容地穿梭於時光隧道,輕鬆享受一趟經典的板橋之旅。

板橋簡史-----擺接時期

n      板橋地區最早的記載出現在康熙36年(西元1967年)的《裨海紀遊》,名為擺折社,康熙56年《諸羅縣志》記載為擺接社,乾隆5年(西元1740年),臺灣府志開始有擺接莊的記載。乾隆13年,板橋隸屬淡水廳擺接堡,乾隆29年增為十三莊。

 

板橋簡史-----日據時期一

n      明治28年(西元1895年)日本據臺後,置臺北縣辨務署,板橋隸屬新莊辨務署,辨務署下置區,各區分別置街莊長,共分為十二區,屬於板橋者包括枋橋區、社後區、江仔翠區、深坵區、番仔園區等五區。

板橋簡史-----日據時期二

n      明治31年,板橋的行政區改隸三角湧辨務置,至明治32年再改隸臺北辨務署。

n      明治33年,日人為便於徵收房屋稅,將擺接堡十二區倂為六區,今板橋佔三區,即枋橋區、江仔翠區及頂埔區。

n      明治34年板橋隸臺北廳枋橋支廳,明治38年將整個擺接堡併為三區,今板橋市皆屬枋橋區。

n      大正9年(西元1920年),廢區為街、莊,枋橋區改為板橋莊,昭和4年(西元1929年)改為板橋街,昭和6年板橋街所轄十四大字,相當於今天的板橋市。

板橋簡史-----光復時期

n      光復後,民國35年廢臺、澎的五州三廳為八縣,廢郡為區,廢莊為鄉,廢街為鎮,廢保甲制,設村、里,村里下置鄰;板橋街乃改為板橋鎮,隸臺北縣海山區,分12里、295鄰。

n      民國36年臺北縣政府設於此,裁海山區,遂由縣政府直轄,至民國6171日改制為縣轄市迄今。

n      98623日內政部審查臺北縣改制升格成功,爾後板橋市的行政體制將有後續變動。

凱達格蘭平埔族

n      板橋的老地名,大多跟居住在擺接平原的平埔族先民和開發板橋的漢人祖先有關,很久很久以前,板橋這一帶是由新店溪和大漢溪帶來的泥沙,經過了很多很多年沉積下來,所形成的泥沙沉積地形。那時候,在這片土地上,居住著凱達格蘭平埔族的武朥灣社和擺接社的兩大聚落。

n      直到兩百多年以前,漸漸有漢人的足跡。廖富樁、林成祖從中國大陸渡海來臺,開墾擺接一帶的平原。當時的平埔族居住的擺接平原,僅僅有幾間茅草屋,但隨著漢人的移民居住,愈來愈多人居住在擺接平原,於兩百六十三年前,漸漸的就發展成「擺接堡」。至於為什麼現在要叫做「板橋」呢?據考證有二種說法:

擺接平原為什麼現在要叫做「板橋」呢?據考證有二種說法:

n      一考:以前在現在的「接雲寺」附近有一條溪,這條溪注入大漢溪,通到另一頭的新莊、萬華。當時都是坐著獨木舟來來往往做茶葉生意。一下了船,人們用走路扛著茶葉進出擺接堡。為了方便人們往來新莊、萬華,就在溪上架設兩片木橋當做橋,所以在九十年前改擺接堡叫「枋橋」。民國九年那時日本統治臺灣時又把「枋橋」統一稱為「板橋」。這條溪就是今天的「公館溝」,公館溝現在已被加蓋成馬路,也就是今天的公館路。

二考:往昔台灣、大陸之間會有米、茶等貨物貿易往來,從新莊過大漢溪,在湳仔港上岸,運往今板橋市中心交易,而當時路途中需經過今林本源院邸後方的公館溝,因此便就地取材,砍伐一棵楠類大樹,加以修飾,令其跨越公館溝上(位於後來興建的枋橋城西門口,今府中路與林園街口),以利行人往返枋橋、新莊之間,因而俗稱該地為「枋橋」。「枋」又意為大木材,枋橋街地名即起源於此。日據時期,枋橋經歷多年,已不堪腐朽,便拆棄掉,改用多片木板築架成橋。民國九年(日本大正九年)日據政府改革地方行政制度,鑑於「枋橋」與「望鄉」之日文發音相同「いたばし」(望鄉意指思念故鄉),為避免來台至此的日本人,因「枋橋」引起的思鄉之情而造成不願繼續留在台灣的窘境,於是藉由日本東京也有一行政區板橋區,而將「枋橋」改為「板橋」,「板橋」由來即緣於此。

大漢溪船運興盛時,商旅貨物在「湳子港」上岸運往「擺接社」閩南人聚落,途中需經林家花園後方的「公館溝」。為方便人貨通行,其上興建了一座木板橋,當地因而被稱為「枋橋頭」。後來的「枋橋城」即沿著公館溝東南岸興建城牆,而該座木板橋的位置位西門口,約為今府中路、林園街口。近年來公館溝經整治加蓋後,橋已不復見日治時期時,將「枋橋」改為日式地名板橋,讀法為「いたばし」(itabashi)或「いたはし」(itahashi)。二次世界大戰後延續此名,改為板橋鎮。197271升格縣轄市

公館溝、夫人溝於民國八十年1991公館溝加蓋工程動工

地理位置

n      板橋的地理位置,位於新店溪與大嵙崁溪間的沈積地形,隔著新店溪,台北市相望與跨過大嵙嵌溪就到新莊,古為凱達格蘭族武朥灣社和擺接杜的社地,雍正年間始有漢人足跡,乾隆年間廖啟樁、林成祖以入墾擺接平原,初僅茅屋數間,隨著漢人移住人口漸具,遂成「擺接堡」,轄地遍及今日板橋市、中和市、土城市和大迦納、新莊西盛一部份土地。

板橋有些地名叫「埔」,有新埔、後埔、埔墘等。「埔」就是還沒開墾的荒地的意思,新埔就是新開發的平原,位於公館溝(公館大排水溝)與縱貫鐵路之間,也就是新草埔的意思;後埔就是後來開墾的草埔地,較新埔晚開發;埔墘就是靠近水邊的草埔地,也就是新墾殖埔地之邊(新埔即在其鄰接北邊)。

公館

公館地名是因為以前開發擺接平原的英雄林成祖建立一棟大房子,座落在今天的公館這一帶,所以這地方的地名就沿用公館,位於漢生西路與國光路交叉路口處附近。  

港仔嘴

光復橋一帶的地方叫做港仔嘴。港仔嘴的意思就是兩條河流合併在一起的河口港,河流在將要入海時,河床愈來愈寬,水流的速度愈來愈慢,泥沙堆積成為的地方。今天,保留港仔嘴地名是指大漢溪和新店溪匯合起來,一起注入淡水河的三角尖嘴地帶,這個地方原來住著新莊方面的凱達格蘭平埔族的武撈灣社。漢人陸續在這裡開墾田地,是因為林成祖建築大安圳來灌溉這片三角尖嘴地,亦農亦漁。今天的港嘴里、振興里、振義里和光復里都屬於港仔嘴。

江子翠

華江橋一帶從前是一片翠綠,又有美麗河流的三角區域。又為了和光復橋的番社港仔嘴區別,故取閩南語發音相同而相異字的「江子翠」。今天江翠、文化、文聖、莒光等里都屬於江子翠地區,位於大漢溪、新店溪之間,公館大排溝以北的三角形區域,指河流會合之尖嘴地帶。

社后

原為凱達格蘭平埔族擺接社(擺折)所在地,兩百五十年前,林成祖進入擺接堡開墾,並開鑿大安圳灌溉良田,漢人就在擺接社的後方聚集成為村莊,所以叫做「社后」。今天社後、自強、光華、中正等里都屬於社后。

湳仔

以前這裡的水田,土質鬆軟,一腳踩進水田裡,因地質不堅實,就陷下去了,俗稱(深腳田)故稱湳仔田,這裡的老地叫做湳仔,這裡的市場叫做湳仔市。今湳興、新興、華貴、華興、華福、華德、華東等里。  

四汴頭

是指大安圳設立四個閘門來分流而命名的,今天的信義、廣福、重慶等里都屬四汴頭,位於信義路二七九巷旁,與土城交界。

四股尾

當時蔗田以股為單位,因該地位於四股左右的蔗田後方,故名。日據時期,在此耕作的凱達格蘭平埔族擺接社已棄田不耕,於是該地區便由日據政府接收,因而該地名又名「充公」。
早期此地區會隨大漢溪變換河道而改變位置,有時在浮洲,有時則流至新莊舊子林,因此在該地便有一戲謔傳聞,意指「四股尾的土地公常賭輸新莊舊子林的土地公,因而不得不將四股尾劃分給新莊舊子林土地公,所以四股尾才會常常變換位子」

深坵

今深坵、香丘、西安、福丘、玉光、光仁、廣新、海山等里。坵即田園單位,一坵即田園一枚,又此區田地較四周地區為低,因而名之「深坵」。乾隆15年,(西元1750)林成祖自大甲移來此地。

沙崙溪洲

今溪洲、溪北、溪福、堂春、崑崙、成和等里其位於台北盆地西南部,地處大漢溪與支流環繞之間,猶如溪中之洲;又往昔河岸風成沙丘,聚落建於沙丘之上。

一、緣起

        『枋橋城古蹟文化園區』有著豐沛的古蹟文化與資產,藉由塑造繁茂的商機,提昇優質的板橋市古蹟文化素質,相輔相成刺激地方經濟產業的發展,推動在地古蹟文化,承現嶄新的、雙贏的、魅力商圈---板橋市。

二、板橋市豐沛的古蹟文化資產

      板橋市國定古蹟三處

                     林本源園邸(含三落大厝)      二級古蹟

                     大觀書社(台北縣孔廟)         三級古蹟

                     建學碑                               三級古蹟

      板橋市四大古廟

                 慈惠宮、接雲寺、迪毅堂、大眾廟

東門、西門、南門、北門、小東門

道光年間,林本源家族遷居板橋,並且開始有計劃的經營板橋。咸豐年間,台北各地仍有械鬥事件,林國光為攻守方便,於咸豐五年(1855)建築板橋城牆,這是台北城建立前(光緒六年,1880年,台北盆地上唯一有城牆的都市。板橋城牆高一丈五尺,寬二尺多,共有東、西、南、北、小東等五門,東門在慈惠宮之東,即今東門街、南門街、文化路一段及府中路交叉口處;小東門在今文化路一段與北門街交叉處;西門在接雲寺旁,今林園街、西門街與館前西路交叉處;這幾處地區之地名有來即緣於此。
枋橋城於光緒廿八年(明治卅五年,西元1902)左右拆除。
註:西門即稱午門,為處決人犯之場所,因此只有在處決人犯時才會開門。

板橋查某

n      作曲、指揮/林福裕 演唱/幸福男聲合唱團、紀乃菡

火車火車著吱吱叫 5 10 分著到板橋
板橋查某著美復笑 返來去賣某著來予伊招

 

n      《板橋查某》於當年一度為衛道人士批為傷風敗俗:「哪會使賣某?」
當年「幸福男聲合唱團」獲得掌聲最熱烈也最久的一首歌呢!近年且成為板橋地區各種宣傳的最愛!

民國七年六月六日,第七任總督明石元二郎就任,六月二十七日即公佈「違警例」,如無一定住所、亂丟動物屍體和污穢物、虛報流言、室外演講政治、公共場所高聲喧嘩、隨地吐痰、引誘學生飲酒玩耍、未打掃公廁------等林林總總共一百二十二項違警條例,使人聞警色變。當時有首童謠:

杏仁茶,見著警察硞硞爬,碗公摃破四五個,警察掠來警察衙,雙腳跪齊齊,大人啊!後回不敢賣

這正是當時流動攤販被警察取締的寫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apa226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