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時間:民國98627日上午9點至下午2

n           地點:板橋市公所三樓簡報室

n           指導單位:板橋市公所

n           主辦單位:尋俠堂國際創藝有限公司、板橋社區大學

n           主持人:板橋市長江惠貞、板橋社區大學主任秘書張蕙雯、《板橋市志三編》計畫主持人鄭智殷

n           與會耆老(依姓氏筆畫排列):

朱茂陽

出生年月

民國2264

 

居住區域

出生地:板橋市莊敬路(埤仔墘)

現居地:板橋市館前西路(街仔內)

 

   

省立板橋中學

 

   

第一屆板橋市代表會主席

板信銀行副總經理

接雲寺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

邱明政

出生年月

民國22713

 

居住區域

出生地:板橋街四汴頭百六十三番地(現板橋市信義路)

現居地:板橋市民族路

 

   

板橋國民小學

臺灣省立台北商業職業學校高商(現國立台北商業技術學院)

 

   

臺北縣議會第七屆、第八屆縣議員

板橋信用合作社理事主席

臺北縣合作社聯合社理事主席

國立臺北商業技術學院校友會常務理事

臺北縣家扶中心家扶委員會主任委員

黃式胥

出生年月

民國216

 

居住區域

出生地與現居地:板橋社後(自西元1745年祖先渡台即世居於此)

 

   

臺灣省立臺北成功高中

 

   

從事教官工作四十年

兼任臺北市國教輔導工作二十五年

於教師研習會從事自然科學課程研究十餘年

任國立編譯館自然科學教科書編審十年

陳其發

出生年月

民國3812

 

居住區域

出生地:台北市

 

 

現居地:土城市延和路

 

   

 

 

   

台灣松下電器公司馬達廠28

金朋金屬股份有限公司執行副總經理

臺北縣古蹟文化協會理事長

古蹟文化、自然生態導覽解說員10

著作:清明園林遊

游明陽

出生年月

民國20728

 

居住區域

出生地:板橋市成都街(板信總社對面)

現居地:新店市大學街

 

   

板橋國民小學

私立淡江中學

省立臺北師範專科學校

 

   

板橋國小教師及埔墘分校主任九年

埔墘國小校長十四年

板橋國小校長十三年八個月

中和國小校長八年

國際扶輪社第345地區板橋扶輪社第十八屆社長

n           與會人:板橋市公所文化課課長仲鴻熙、課員林昱岑、曹依萍,尋俠堂國際創藝有限公司余美鳳、板橋社區大學學員方惠玲、林志超、周嘉玲、徐素靜、陳昆龍、方紅哖、李孟憲、林詹瑞森、劉秀茹、周玲婉、許永甯、吳翠雯、葉芳萱、陳其秋、林秀美、張黎榕、梁惠卿、傅榮堯、張春香

一、板橋的交通

朱茂陽:板橋交通以前是水路嘛,後來發展成輕便車,據說以前是船從從滬尾淡水,沿著大漢溪,船是2000噸的可以來到新莊,那1500噸的來到板橋,那800噸的到大溪。

陳其發:水路這邊,我只知道以前是船從關渡那邊過來經過新莊然後到湳仔那邊、然後一直到三角湧那邊,他剛才講的幾噸幾噸那個是吃水量,新莊那邊聽說是200頓,那大溪那邊好像是50頓到80頓左右,可見當時不是很深。我小時候的記憶中是湳仔溪蠻大的,現在都整個都填掉了。湳仔這個地方的整個發展對板橋來說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因為以前的人都是走水路嘛,陸路比較少,所以照道理來說我們板橋這邊整個發展第一個開始應該是從湳仔的土地公廟那邊開始,從水路上來,那個[湳仔]江家也是從那邊整個發展出來的,可以說是一個發展史。

邱明政:談到水路、水運的問題,照我小時候的記憶,那時候湳仔港已經縮小很多,所以大概六、七十年前已經沒有船運進出了啦,因為河道慢慢的縮小、變淺,所以這個水運阿大概六、七十年前就已經沒有啦,所以剛剛兩位所談起的這個水運的問題,都是以前交通還沒有開發的那段歷史。另外,板橋市的農業一直到工業的改變,板橋以前大部分的地區還是農業地區,農業的部分大概分做2部分,一個是稻田的部分、一個是旱田的部分,大概是江子翠跟現在的大觀浮洲里一帶都是不種稻的,他們都是種蔬菜的,種甘蔗、種花生、種地瓜這一類的,那其他地區的農業區種的大概都是水稻,以前的板橋市大概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農田。板橋的聚落就只有現在我們板橋市公所所在的市中心,這也是當時最繁華的一個地區,再來是後埔,就是剛才說的湳興渡船頭那個地方,江家那個地區,還有就是社後、江子翠、埔墘、深丘,臺灣光復前後的板橋市只有這樣子而已,人口也不多大概只有幾萬人而已。

說到從河運改變到輕便路,當時我記憶裡面大概就在現在的板橋清潔隊對面有一個輕便路是通到中和、圓山這一帶,它是專門做煤炭的運輸,另外一條就是在館前西路後埔菜市場這個地方,那是到土城大安寮那邊去,那其實也是海山煤礦的輕便車,那時候輕便車有兩個用途,一個就是運煤專用,一個就是客運,當時我們小時候也曾經坐這種輕便車當作交通工具。公路方面,在日據時代大概只有一個光復橋,其他板橋連外的道路就沒有橋樑,所以從剛剛提到的湳興要到樹林一定要經過2次的渡輪,就在湳興一次,在浮洲橋那邊又要再一次,渡輪才能到樹林那邊去。那要到臺北的話大概在江子翠那邊就有渡輪,要坐渡輪過去。鐵路方面,除了板橋火車站以外,還以江子翠那邊有一個車站,還有在浮洲里那邊也有一個車站。那光復橋以前是日據時代做的,大概是昭和7年做的,那個時候叫做昭和橋,光復以後大概民國50還是60年代[1]的時候改建成現在的這個光復橋,那時候我擔任臺北縣議員,也擔任過光復橋改建促進委員會委員,光復橋改建以後車輛的運輸就比較方便,不然以前那個交通車都是很小很小的,而且沒有雙向道。

游明陽光復時候,板橋人口只有3萬多人[2],在我的記憶裡,河運方面往新莊要坐渡輪,新莊豆干經過渡輪然後到社後,再到板橋來賣,像後埔、黃石市場的豆包都是從新裝坐渡輪一擔一擔挑來板橋賣。浮洲、江子翠的菜是用挑的,再坐渡輪送到中央市場。以前板橋後埔有山本煤礦場、復興煤礦場,煤礦由山本碳坑從土城以輕便車一台一台運來堆放在碳場。至今已是商樓林立。

光復橋前身叫做昭和橋,到台北唯一的交通就靠這座橋,小時後到台北看電影,一定要用走路經過這座橋到西門盯看電影。學生上學除了腳踏車外就是坐火車。當時的火車是載豬載菜的運輸火車。當時的火車內人多的時候,喊123就推進去,有時比較大膽的就坐火車頭。整個火車都塞滿了人,有些還站在邊緣。這些都是我們有趣的經驗。

邱明政光復以後你想要坐火車根本很難,因為火車班次雖然幾點鐘幾點鐘有火車班次,但是它火車不按時間來,有時候等五十分鐘、一個小時也等不到,剛剛游校長說的貨運火車都是空空的車,沒有椅子坐,都是站著。另外一種是像現在的客人坐的火車,在沒到板橋就已經客滿,板橋的人根本就沒辦法坐進去。我曾經坐過剛剛游校長說的坐在火車頭放煤炭的地方的上面,放煤炭的地方上頭還要疊幾十個人在上面那邊,更危險的就是站在火車頭最前面的,那個跌下去穩死的,我曾經站在火車跟火車之間的連結地方,也曾經坐在窗戶上面,窗戶上面個子比較小、爬不上去,大人就把我們抱上去、擠進去。我們常常在說坐火車要跳窗戶,那每一個窗戶都有人坐,就是我們說的「吊肉粽」,光復初期交通是這麼亂。我買一張火車票就可以坐一整個禮拜,因為臺北火車站沒有人在收票,所以我們就從沒有收票的地方過去,那張單是要做什麼,那張單是要準備說如果有人查票的時候用的,這是說當初我們坐車時候的困苦情形。有時候等火車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就用走路的,我小時候還走過鐵軌道,經過的地方鐵橋愈走愈怕,你一步沒踩好就掉到橋下面去了。

游明陽:我有一個很特殊的歷史記憶,二二八事件發生不久,台北到板橋火車經果淡水河鐵橋上突然發生火燒車,死傷很多人,這是板橋發生最悲哀的故事。

黃式胥那天是民國37528日星期五,剛好是我父親過世,所以印象比較深刻[3]板橋的輕便路還有另外一條,就是從從十二埒到港仔嘴,港仔嘴對岸就是艋舺,艋舺有一個製糖會社和是輕便車車站,這是用來載甘蔗。我們所說的港仔嘴,板橋有分上港仔嘴、下港仔嘴,上港仔嘴應該就是現今光復橋頭這邊,下港仔嘴應該就是現在華江橋這邊,所以我們所有的輕便路應該就是從下港仔嘴那邊通往艋舺那邊的製糖會社。

現在大家說的湳仔溪、湳仔溝的「溝」字我不認同我是很反對的, 因為我們小的時候不是叫湳仔溪或溝,我們都是叫湳仔港,我小的時候住在社後,常常在溪埔放牛吃草,放牛吃草之後我們就跳下「湳仔港」游泳,不說湳仔溪、不說湳仔溝,我們小的時候名詞是這樣子喔。我們下午傍晚前將蔬菜撿好,或將菜頭洗乾淨以後開始用「犛仔殼」我叔叔拉我在後面推,送到中央市場,卸下蔬菜然後我就回來,他一大早就在那邊拍賣。所經過光復橋就是我們說的昭和橋。

游明陽:我說明一下,以前臺北縣的行政區很大,包括宜蘭、板橋市、臺北市都是在臺北縣內,後來才分作為海山郡,海山郡那時候分為板橋、樹林、土城、三峽、鶯歌、永和、中和等這些都是海山的範圍,因為後來才分為樹林鎮、三峽鎮、鶯歌鎮、土城鎮、中永和跟我們板橋鎮。我記得初中的時候,我代表我們臺北縣去參加臺北縣運動會,地點是在宜蘭,所以說我們的海山區可以說是很大的,民國三十九年才分割,所以說臺北市過去不是說我們之外的另一個地方,生活圈在裡面沒有分割。

陳其發:我這邊再做補充一下,輕便路是在日本時代的一個產物,為什麼會在板橋,因為板橋是一個運輸中心,那當時輕便路呢它的軌道寬度是100公分寬,車身長乘於寬是160公分乘於120公分,所以說它不是像載甘蔗的五分仔車那麼大台,是載煤炭跟載客人的,一次上面只能坐四個人,它是木頭做的,煞車也是用木頭做的手煞車,用手拉的。輕便車[4]最主要的發展跟板橋的地方產業有很大的關係,輕便車最大宗的運輸就是煤炭。民國三年的時候板橋就有兩條輕便路,一條是板橋到清水坑,清水坑那邊有海山煤礦、建安煤礦,也就是載煤出來的,第二條是板橋到中和枋仔寮,因為南勢角那邊一樣有產出煤炭,我小的時候住過南勢角,最後一站就到我家,後來輕便路完全改成鐵路,改用鐵路載土炭。然後第三條比較晚一點就是板橋到土城的大安寮,因為海山煤礦有部份是比較晚開發,大約在光復初40幾年左右的。我記憶中小的時候在現在新遠東百貨的對面地方(目前已遷到縣府邊)是海山煤礦的放煤炭的地方。不過輕便路在民國42年的時候就全部拆掉了,因為第一個不符時代,第二個就是載的東西太少。民國四十年間是以板橋為中心然後散發出去的輕便路就是板橋到土城大安寮、清水坑還有中和這三條,還有剛剛其他老師說的深坵到南勢角這一條。冷水坑的那一條的起點在板橋的後埔,江子翠的那一條的起點是番仔園那邊,因為那邊要載人,也有蔬菜要出來,載過來經過華僑中學以後,再去江子翠那邊。現在435藝文中心那邊每天只有六班公車到十二埒的地方,差不多民國45年到53年中間用來載一些軍人來上下班,都走光復橋,中正路那時候都是石頭路。

二、板橋人的林家印象

邱明政:這是有點難說啦,林家花園大致是林家住家的地方和他們自己的花園,林家的五落大厝也好,還有一個三落大厝,這都是他們自己住家的一個地方,但是他們的花園我們小的時候自日據時代的時候,就已經有開放讓人家進去參觀、去玩,但是那個時候好像有管制,因為我們是住在市區中心所以跟林家花園是很近,小時候因為沒有什麼地方可以玩,所以時常去林家花園玩。後來光復以後大陸撤退來,那時候中央政府去跟林家借林家花園給國民黨的一些撤退來臺灣的一些官員住在那裡面,但是當時跟他們借來的時候是說只借有房子的地方,後來演變成那些人慢慢的離開了,他們的傭人或是退伍軍人慢慢進駐,不但住了那些舊房子,甚至連那些涼亭都用板子釘一釘,所以將整個林家花園給破壞掉了,一些古物也散光光,後來我們縣政府才一直跟林家協調看花園是不是可以捐獻給縣政府,條件就是那時候的五落大厝變成為商業區,現在只留下來的是三落大厝,關於林家花園我小時候的記憶是這樣子,後來臺北縣政府一直要求說要無條件捐獻,所以那時候才把花園捐獻給縣政府。

黃式胥這個觀點很好,因為大家說板橋的歷史都脫離不了林家,也許一般人聽起來比較有趣,但是談到林家應該把目標放在林家對板橋的影響,這才是比較有意義。以前林家很有錢不是嗎,可能大家都聽過一首童謠是說「火車吱吱叫,十點五分到板橋,板橋查某『婿』加笑,返來賣某給娘招」,板橋女人真的比較漂亮嗎?可能不是說板橋女人都比較漂亮,可能是林家出來的那些女人打扮得比較漂亮,這一點我的看法是這樣。還有一樣不知道大家知道不知道,板橋另有最出名的是四汴頭總舖,四汴頭出什麼總舖,以前我叔叔跟我說,以前農會一位姓邱的總幹事,他們邱家的總舖很出名,辦桌、外燴都很出名,為什麼會很出名就是因為他們常常去林家,大小宴會都由他承辦,所以這樣打出名號來,像這樣因為林家的關係影響板橋的發展,這才是我要說明的重點。林家花園他那個時候,到民國33年我要畢業的時候已經開始沒落了,那時候[戰爭]轟炸非常厲害對不對,我們都沒有在學校上課,我們老師帶我們去林家花園的三落大厝、五落大厝,那時候空蕩蕩都沒有人住,我們在那邊做什麼?用稻草編蓑衣,手都弄到破掉了。說到林家,我曾經替林衡道做過林家的口述歷史,他常常說他在做林家花園的時候是花50萬兩銀子,這個錢比稍早的臺北府城建築費的一倍多,但是林家花園[的規模]是小家碧玉,我認為不值得把它當作板橋的主要宣傳目標。我聽過林衡道跟我說,埋怨說當初做林家花園的時候,用那麼多錢,部分錢可能被污走,所以做的不三不四,林衡道自己對林家花園很不滿意[5],好我到此打住。

游明陽記得在我56歲的時候,每年春節林家花園非常熱鬧,板橋地區及鄰近的鄉鎮都集中在這裡,攜家帶眷來拍照,記得板橋國小都是讀半天,下午就去湳仔溝、公館溝去抓魚、摸蛤仔,沒去抓魚的人到林本源花園裡面,裡面就像黃老師說的,環境很大又沒有人管,光復前很乾淨,裡面有一個洞穴,傳說有鬼,我們好奇又害怕,至今記憶猶新。林家過去的長輩,對板橋貢獻很大,第一板橋國校校地是林家的,大觀書社也是他創立的,由人民團體來管理,現在大觀幼稚園這裏,以前板橋的人希望子女有成就,進小學前就一定會帶著子女拜孔子公,這是板橋人的習慣。除了板橋國校校地以外,以前的板橋紀念公園,就是現在的省立板橋高中,本來是板橋紀念運動場,後來因為板橋要設一個板橋初級中學,因為很難找到適合的地方,剛好有一個臺灣省政府有一位委員叫林日高先生,他是臺灣文化界的一個前輩,也是新聞界的一位前輩,他的影響力很大,為方便地方子弟,要求政府一定要在這個地方建立一個初中學,後來才改變為省立板橋中學,板橋高中日據時候是日本人的小孩才能進去的貴族小學。

黃式胥:這個板橋高中用地不夠用,後來將板橋國小的校地也獻給高中用。

邱明政:林家花園的部分我再補充一點,我跟朱茂陽先生是國小同班同學,現在也是大觀書社的董事,這個大觀書社就是現在的文昌廟,我們說孔子廟、孔子廟的這個地方,這個地方完全是林家獻出來的,那個時候是林家為了在這個地方興學辦學校,所以我們板橋國小有110年的歷史前面幾年就是在大觀書社,板橋國小創立的時候就是在大觀書社,然後才有板橋國小。陳弄獅先生是第一屆的學生,陳弄獅先生曾任板橋早期的代理鎮長。我小的時候那裡大觀書社改為板橋幼稚園,日據時期是叫做板橋幼稚園,大觀幼稚園是光復以後重新設立的時候才改的,除了建廟興學之外,還捐獻很多土地收租來做學校的經費,所以板橋的興學完全是由林家來發起的。

游明陽林家花園從發達到今天的沒落,日據時候後埔林里長的第四個兒子水利會的課長說的,林本源會沒落的原因就是傳說中的故事「仙人灑網」的地理被破壞,這個故事的由來就是從冷水坑看下來,有兩條石圳,經過我們大安圳,這個圳是從大安溪從土城,再經過冷水坑,才到四汴頭、板橋、新埔,光復後有人在後埔做了一個在燒石灰的地方,之前是燒焦炭,結果把這個網給燒壞了,因為這個「仙人灑網」的網子,就是這樣拖到板橋和靠近新埔的那個地方,左邊從公館溝像網子這樣子撈起來,集中的地方就是林本源的月眉埤,所有的銀兩都落到網子裡出不來,所以林家在日據時代就很興盛的,整個板橋地區凡是看天看地,看得到的土地都是林本源的,就是因為「仙人灑網」這個地理,在光復後「網子」被燒破,所以有漏網之魚,於是流傳這有趣的傳說。

陳其發我父親跟我說在民國32年、33年的時候,他有到過林家花園照過相,跟臺灣報業很有名的一個人叫李萬居,跟我父親很好。我父親是從廈門那邊過來創公論報,把公論報創完了以後接著創國語日報,沒想到後來回不了家,因為民國38年了政府撤台。眷村對板橋地區來說有正面也有負面的影響,像剛剛所講林家花園被軍人佔居以後就整個破壞掉,民國38年的時候政府撤台,當時蔣公還沒來的時候陳儀先來,來了以後就要借三落大厝當作軍人的辦公室,結果林家花園裡面的管理人並沒有同意,所以林家協調到最後決定在月眉池後面的石舖廣場的地方蓋了一個鐵皮屋給他們軍方辦公,但是後來是軍人眷屬強佔林家花園住下來,所以當時要捐林家花園的時候談了很久。最後林柏壽,也是臺灣電視台第一代董事長、臺灣銀行第一代董事長,拿了一千三百萬元請這些人搬出去,那時候大家都趕快把戶口遷進去[林家花園]有錢可以領,一戶分到十多萬,當時板橋一間房子也差不多十萬出頭而已,拿的錢可以一層公寓。另外一個是435藝文特區,那裡我們小時候都不可以進去,這個地方在十二埒,是颱風淹水的時候要讓水緩衝的地方所以沒做堤防,也有人在那邊種菜。後來為了荒廢土地再利用,國防部就建了中正跟篤行這兩個眷村,結果民國52年的葛樂理颱風大水淹了2,我記得那時候學校停課兩個禮拜,所有的人都疏散到學校裡面住,後來他們就搬走了,第二次淹水是賀伯颱風,淹了一米七,最後搬到松山婦聯一村、婦聯二村,以前我曾經在435藝文特區那邊作了耆老訪問

曾經訪問一個江和先生,他是大東街棺材店的老闆,以前這邊板橋的戲院都是他們在承攬的,他說板橋的商業發展主要是紡織產業和眷村進來才帶動的,因為人口聚集多了,所以電影院和夜市才會這麼多人潮。板橋人口現在有55萬人,大半以上都是外來人口,從南部上來的工作賺錢的。林家呢,我想老一輩的人都知道,林家的人跟板橋的互動沒有很密切,有錢的都去臺北了,只有分得比較少財產的才待在板橋,板橋地區的真正發展是靠後來的這些傳統工業帶進來的工人和眷村人口,沒有這兩股的力量是板橋沒有辦法興旺的。我記得許雪姬所長說過,林家興建林家花園的目的第一是要顯示他們林家是很富有的,第二這是他們的私人花園,第三這是一個政商招待所,所以說我們一般板橋的人是沒有辦法進去的,是到了後來光復的時候才慢慢開放。

三、板橋的祭典

游明陽板橋以前一年有好幾個大拜拜,像322迎媽祖,那一天每一間學校都停課,平常大家省吃儉用,到那一天就辦流水席辦好幾桌,其他地區的親戚朋友都來,這是以前板橋的一個風俗,一直到民國61年蔣經國院長開始十大革新,民俗開始廢掉。那時候我調派在板橋小學服務,學生有八、九千個,那時候十二埒還沒有成立國小,新埔小孩子都在板橋讀書,十二埒軍區的小孩也到板橋讀書,都用公路局的車子在運輸,時間一到都要排隊放學,到了322迎媽祖,以往每年這個時間都是12點就放學,因為下午外地的車輛從昭和橋(現光復橋)就管制進不來,都要用走的過來,如果小孩你不提早疏散讓他們回去,到三、四點車子沒有辦法進來,所以那一天下午要停課。結果我被人家說你違背十大革新,報紙登的多大,聽說縣長震怒還要約談談話,後來教育局長跟縣長報告說真的如果12點你不疏散,學生就回不去了,這是權宜措施,沒有辦法,結果沒有給我們處分。第二個是社後在農曆33日北極宮的跳過火,還有最早,七月半中元節有一個搶孤,接雲寺的前面有搶孤,小時候我阿公帶我去看,人怎麼都爬不上去的樣子,過去農業社會就只有那個是有趣的,沒有什麼娛樂,以前只有一個金城戲臺,是板橋最早的戲臺其他沒有了。

朱茂陽:這個搶孤喔,全省好像有五個地方很出名,宜蘭頭城、板橋接雲寺、土城大墓公還有大甲、恆春這幾個地方是很出名的搶孤,所以大家很遠都會跑來看,游校長看的時候差不多是6歲,我還沒看過咧。慢慢的淘汰掉,現在社會沒有這種現象了。

四、板橋的工業化與娛樂版圖

邱明政:板橋早期的重要產業,有一個毛巾會社在現在湳仔這個地方,這可以說是板橋光復前最重要的一個工業,這是家的,光復前還有一個更大的產業就是板橋酒廠,板橋酒廠可以說是臺灣除了臺北酒廠以外最大、最新的一個酒廠,我離開學校以後曾在公賣局的單位待十年,所以對板橋酒廠的情形很瞭解。板橋酒廠為什麼可以設立在這邊,就是因為板橋有很好的水質,所以日據時代才在這裡設酒廠。板橋酒廠可以說是板橋最大的工廠,到光復以後。有幾間較大的紡織廠來進駐,像中本紡織廠、新臺灣紡織廠和遠東紡織廠,板橋這時候成為半工業區一樣的地方,以前板橋的都市計畫就有工業用地。過去板橋的金融界,日據時期就有的彰化銀行,光復以後才有臺灣銀行和合作金庫和板橋農會,板橋農會的前身是板橋信用組合,光復之後改為板橋鎮農會,後來變作板橋這個地區沒有合作社,所以在民國46年我的家父邱榮隆,他是我們板橋市民代表會的前主席[6],後來主席的棒子交給他的同學黃春榜[7]先生,黃春榜先生以前也是林本源的管家,後來黃春榜才交給朱茂陽[8]接棒。那時候因為我的家父覺得板橋地區的金融界很少對板橋地區的居民做充分的服務,所以開始倡導說要組織一個板橋信用合作社,所以在民國46年板橋信用合作社的創立,家父擔任過十八年的理事主席,後來再接下去擔任十五年,目前改作板信銀行,我已經退休,這是板信銀行創立一直到改為板信銀行目前的情形。至於板橋人的娛樂這個部分,因為我曾經擔任過臺北縣電影戲曲公會的理事長,有參與板橋娛樂這方面的事情,板橋在日據時期有一間板橋戲院,光復以後戲院沒辦法經營,有一段時間去給人家做為工廠使用。後來才有中央戲院,以前中央戲院那邊是一個炭埕,後來才改為露天的戲院,南門街這個環球戲院是板橋另一個林家的大厝的地方,之後才又再創立板橋第二個露天戲院,後來原本舊的板橋戲院才又恢復改為金城戲院,金城戲院到了最後階段又再改名為板橋戲院。當時板橋地區對娛樂的需求大家都有感覺有急切的需要,有一段時間板橋的媽祖廟裡面也作為戲院,在演歌仔戲、新劇,我們小的時候曾經到過那個地方看歌仔戲、看新劇,後來在後菜園街又開了一個新都戲院,再接下來就是湳仔地區的新興戲院,之後就是後埔馨華戲院的建立。戲院最鼎盛的時期當然是電視還沒有出來的時期,電視出來以後[9]慢慢的戲院開始沒有辦法經營下去,整個沒落啦,到現在就剩下林家花園改建的林園戲院,這些原本的戲院後來都改建成為大樓。我過去是擔任南門街環球戲院的董事長還有後埔馨華戲院的董事長,因為我經營這個娛樂業,所以也當任臺北縣電影戲劇公會的理事長。

游明陽我來補充一下這個可供板橋人娛樂的戲院的事,我小時候很喜歡看歌仔戲,剛剛說的金城戲院以前叫大觀舞台,經營這家戲院的人是板橋張家的張烏定先生,他是張我軍的堂兄也是曾經服務板橋國小36年的張速琴老師的祖父。大觀舞台以後叫做金城,火車來的時候經過湳仔的時候整個金城戲院都看得到,後來為什麼金城戲院會不見呢,因為過去有一個時間台灣通貨膨脹,台幣很可憐,四萬換一塊,一整個布袋的錢今天說可以換100塊,明天說可以換200塊,很嚴重,那個時候戲臺也不能經營了,所以後來張烏定先生把戲臺賣給大陸來的人經營肥皂廠,結果肥皂廠的經理不湊巧跌到肥皂攪拌的機器裡面往生了,所以後來又改建為現在的大樓,這個大觀舞台跟金城戲院就不沒有了。

邱明政板橋戲院在館前西路和南門街的三角地,現在外面已經蓋大樓,戲院在南門街的出口還在,裡面還有戲院,但是沒在經營了。

游明陽板橋人僅有的娛樂是欣賞歌仔戲和電影,電影是黑白的,無聲有影,有一個解說員,做劇情的說明,大觀舞台以前有時候也有布袋戲,或是做歌仔戲。日本人的愚民政策不准播映國片,最難忘的電影有關東大俠和火燒紅蓮寺,這兩支片子還是偷偷放映的,也因此戲院老闆被罰。

邱明政:這個戲院喔,不管是演新劇就是現在的舞台劇,還是布袋戲、歌仔戲,他們都有團體全省巡迴,經營戲院的人就要安排比如說一次十天看要安排哪一團來我們這裡演出,前置作業都是幾個月就要安排好,每一團的檔期都是固定十天,板橋沒有戲團但是有子弟團,像江子翠有一團(潮和社),以前板橋有一團、後埔也有一團,子弟團就好像是臺灣的平劇一樣,比較看不懂,所以一般的人在看都是看歌仔戲比較多。

朱茂陽:板橋的子弟戲有平安社跟潮和社,沙崙、溪洲是武當社和福安社,後埔是樂義社,安樂社比較沒有活動了,平安社還在,潮和社也還在。

邱明政:以前這些子弟社、子弟會都是在晚上的時候訓練,如果說廟會的時候,譬如說3月22日板橋大拜拜,如果安排三天五天的戲,起碼有一天是地方的子弟戲會出來演出,板橋以前最大的熱鬧剛才說的3月22日請客,另外一個是3月3日過火,3月22日改為3月23日統一拜拜以後就不見了,因為統一拜拜就所有地方都有了,所以就不見了,正統以前在說就是3月22日的拜拜比7月19日還要大啦,那時候請客請得比較多。

五、板橋的政經三大家族

邱明政:從板橋有日據時代開始邱、郭、劉這三個大家族,劉家是在浮洲仔地區,在農業的方面有很大的發展,經營農園很多,光復以後就在建築材料木材方面發展,在以前板橋後站那邊有一個叫做劉大有木材行,那是劉順天劉前市長的大哥、二哥所經營的一個木材廠,後來劉家進入板橋地區的建築事業,奠定在板橋的地位。劉順天市長有七個兄弟,七個兄弟好像都是在板橋地區發展,後來他們家族也參與板橋的政治。另外郭家在江子翠地方也算是大地主,家族也是很大,光復以後都是有參與地方政治,所以建立起自己的系統。另外就是我們邱家,我們長輩有六個兄弟,六個兄弟都是在板橋居住、做生意,六個兄弟裡面有三個是經營米的事業,所以我的第六個叔叔邱海水先生也曾經擔任過臺北縣米榖公會理事長、臺灣省米榖公會理事長,以前我伯父2跟我叔叔在經營米的事業的規模,可以說火車上面跑的三分之一的米都是板橋邱家的,可見那時候的事業非常的大,我家父又再進一步,他在日據時代在板橋地區有一個叫做泉和組,泉和組可以說等於一個商行一樣,我的家父是沒有經營米,但是他經營菸酒、鹽、黑松汽水,所以以前板橋市的鹽都是由我們這邊所供給的,板橋、土城、中和、永和、樹林的菸酒也都是由我們這邊所供應的,家父除了擔任過市民代表會主席以外還擔任菸酒配銷所、板橋信用合作社還有板橋國小家長會長也做了很久,因為我的兄弟姊妹總共11個,我阿公下來的這個家族總共超過100個人,大部分都是住在板橋,所以可以說在政商界建立了一個系統,除了我的父親作代表會主席以外,一個叔叔做了第三屆、第四屆臺北縣的縣議員,我是第六屆、第七屆的縣議員,之後我有一段時間進來要做市長沒做成,就是因為劉順天退任之後,我跟郭政一都有意思要接市長這個職務,因為國民黨出來協調,說郭政一先生之前出來跟劉順天先生競選沒選上,他是國民黨我也是國民黨,國民黨說要我讓他先做,所以我才沒進來這個市公所,後來郭政一先生之後國民黨說要我來接,但是因為那個時候我已經進入板橋信用合作社擔任理事主席,所以就沒有再回來競選板橋市長。話又說回來,雖然板橋市有這三大家族,三大家族在政治上分分合合,但以我自己來看,三大家族在地方上是和平競爭,像信用合作社三大家族都有進入,地方的政治上三大家族都有參與,私底下三大家族也都有往來,沒有很激烈的競爭。但是後來現在因為外來人口慢慢進入,這三大家族也慢慢退出政治,尤其是我們現在邱家都沒有參與政治,都參與這個公益事業,這是目前的現況,謝謝。

黃式胥:我補充一下,剛才我們只說到板橋三大家族但不能忽略朱家對整個社會的貢獻,三大家族是在政經界的出名,朱家在教育文化界對臺灣貢獻很大。

六、學員提問

(一)板橋早期的工業為何? 

朱茂陽:日本時代這個毛巾會社就是在湳仔的東興紡織,光復以後才有遠東啊、中本啦、新臺灣啦、中華毛紡織廠啦,在光復以前四、五十年,這個毛巾會社做毛巾,全省只有這一間,只有板橋這一間做毛巾,叫做東興紡織,是這樣子,後來才在湳仔那邊建工廠,這樣子。毛巾工業是日本時代就已經做二十幾年了,光復以後很多年才陸陸續續有中本,遠東紡織是從上海退過來的,38年退過來的,另外有中華毛、臺灣紡織。中本本來叫做蓬萊紡織,蓬萊紡織是社後的黃家的,黃家有兩個系統,以前一個叫黃智武[10]他們後來搬到中和這邊,智武仙他跟他的弟弟他們大家一起經營這個蓬萊紡織,這個日本時代就有了,光復以後就變中本,那個時候我在念高中就知道中本待遇都很好,然後旁邊再建遠東,遠東後來就比較大,在後埔就有好幾個廠了。

(二)江子翠是這個華江橋建立之後才發展起來的,但是丁字路很多、無尾巷也很多,道路系統很混亂,這個都市計畫是如何規劃的?

朱茂陽:這個不是都市計畫的關係啦,這個是以前留下來的保甲路、什麼路的,那現在這個都市計畫應該縣政府要下去先做好小的再做大的。

游明陽我來報告這件事喔,我小的時候在這裡出生的,因為這個都市計畫日據時代劃哪裡呢?只有劃板橋市街這個地方而已,有在管制,其他浮洲仔、頭埔、江子翠、新埔、社後、所有板橋市街外環的土地沒在管理,因為興建學校所以我知道,像板橋磚窯廠,三民路那邊,那個地方是學校預定地,結果呢因為政治的因素被變更為公寓的建地,因為我負責新埔地區的學校籌備,新埔國校,國光國校也是我去籌備的,所以我很瞭解,因為華江橋下來,所有板橋外環的這些土地,這麼亂,很簡單,因為省政府過去有一個工程局,曾阿水先生,他在工務局的時候就知道這個消息,有交代我們地方的首長趕快拿出都市計畫出來,沒拿出來的原因在可以搶建,連學校預定地也被搶建,像湳仔那個市場也是學校預定地,也蓋市場,學校就變成沒有場所可以蓋,接下去都市計畫實施下去,沒有好處了,你想也知道,這是我們住在板橋市很悲哀的事,因為省政府給市公所做都市計畫經費,但鎮公所已經沒提計畫於是這錢分兩部分,一部份拿去中和,第二筆部份拿去三重埔。我們板橋最高的土地我們的觀音廟橋前面,到後埔、埔墘這個地方最高的土地,葛樂禮颱風江子翠淹水淹到哪裡呢,淹到現在大同水上樂園那裡有一個車站上面,觀音廟淹到廟埕,後埔淹到街仔底前端,所以我們還小的時候,每當颱風大水災之後去撿花生、豬仔、雞、鴨,很多,大家高興的很,撿木材,淹水都淹到大馬路。水從湳仔溝淹到大漢溪,一片汪洋,讓人心驚肉跳,從埔墘到湳仔溝、大漢溪所有房子都淹沒了。

(三)林本源家族沒落的原因? 

朱茂陽:林柏壽是在臺北,華南銀行董事長都不在板橋啦,以前林柏壽還是臺灣的10大政商在裡面,現在可能不在10大裡面了,以前他是臺灣的第一把交椅,100年前是第一,其實他也不在板橋啦,所以不算在內,人不在板橋。

陳其發以前林家到板橋來是被漳州人請過來的,三落大厝是他們的私人祠堂沒有捐給政府,三落大厝是仙人撒網穴好地理的地方,那為什麼我們板橋歷史裡面都沒有提到江璞亭家,我有去採訪過江家,我問說他們跟林家有沒有往來,說沒有,其實江家對我們板橋地區整個農田的耕作有很遠大的供獻喔,從這邊一直到清水坑那邊、冷水坑那邊,那邊都是江家的土地阿,所以你們去夜市的時候,逸馨園那邊隔壁的土地那些都是祭祀公業的,你們聽到的三大家族這些是光復以後的事情,林家為什麼光復以後不見了呢?你們進去的時候有看到聖旨碑,上面記載著對清朝政府捐獻了72萬兩相當於現在的15億左右,做臺灣的海防,買很多的武器對抗日本人,所以說日本人來的時候就是在那個乙未戰爭,1895年的時候馬關條約割讓臺灣,清朝下一道命令,就是在台灣的清朝官員全部要回大陸,所以林家就舉家遷回大陸,到日本、到美國、到東南亞,整個都走了,林家花園裡面的笈古書屋原本有宋元明清三千卷的古書,現在為什麼會在日本的定靜博物館,就是林家的人遷到那邊去了。林家對我們板橋地區也是有很大貢獻的,像接雲寺、慈惠宮都是林家建的,板橋有一句俗話叫做:「瘋老爺,封元帥」,這個元帥就是林家的家勇總教頭徐才。

朱茂陽:補充一下,這個「老爺」就是劉家輝,人稱劉大老,也有說說「大老封元帥」,元帥是徐才,是最勇的,從漳州請過來。

 



[1] 光復橋在民國64年興工改建,66年完工。見盛清沂、吳基瑞(1988),《板橋市志》,頁538

[2] 截至民國35年底,本市人口共23,545人。見盛清沂、吳基瑞(1988),《板橋市志》,頁331

[3] 1948.5.28()近年由萬華開出南下普通車於新店溪鐵橋上,突然失火,燒毀四節車廂,乘客死亡39人,670人輕重傷(黃式胥補充)。

[4] 輕便軌道於光復初期至民國40年間,有板橋至土城鄉大安寮,及至清水坑二線,專為運煤之用;此外尚有板橋至中和輕便軌道一線,為煤運、客運兩用。見盛清沂、吳基瑞(1988),《板橋市志》,頁547

[5]經查對林衡道先生原來說:「林家邸宅和花園,前後經過40年才完成,佔地三萬多坪,花園部分不到五千坪,全部造價卻高達50萬兩銀,而早它幾年興建的台北府城,只花了20萬兩銀,顯然是有錢人家被當冤大頭了。」花了不少冤枉錢。實際上,中國大陸各地富貴人家,造假山必用太湖石之類的好石頭,而林家的假山卻以普通磚塊砌切,上面抹一層石灰;花園的曲徑用的也只是一般的紅磚,而不用鵝卵石,可見當年大興土木林家的確花了不少冤枉錢(黃式胥補充)。

[6]邱榮隆為567屆鎮民代表會主席。

[7]黃春榜為第8屆鎮民代表會主席。

[8]朱茂陽為第9屆鎮民代表會主席(即第1屆板橋市民代表會主席)。

[9] 民國62428臺灣第一家電視公司—台視正式成立。

[10]黃智武為1屆鎮民代表會主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apa2267 的頭像
    papa2267

    新北市古蹟文化協會

    papa226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