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林本源故居巡禮記 台北縣古蹟文化協會    陳其發  2006.10.21

我們是一群林本源園邸導覽志工,常於導覽介紹中提及林本源家族發源自福建漳州龍溪縣白石堡埔尾社人,亦不知其故居模樣,常於導覽介紹林家花園方鑑齋時,其中假山美景常導說為故居風光,對其故居永澤堂、鼓浪嶼充滿著好奇與幻想,於是興起一起掀開嚮往多日的神秘面紗,經台北縣古蹟文化協會安排組團計四十位,以小三通方式前往廈門,但經由此次行程安排方式,給予我們一個經驗,小三通方式前往廈門可言新、速、實、簡形容,但6月中旬金門濃霧期間是不適合搭飛機前往,大夥在松山機場苦等,像似洗三溫暖金門機場一會兒要開放,一會兒關閉,從早上八點起飛延至下午三點才起飛,但一經證實可開放,全體搭乘金門線旅客歡聲雷動似如中了大樂透。

    首站至漳州永澤堂而龍溪縣白石堡吉尚村潭頭埔尾社其乃舊地名無人知曉,經由當地人帶路繞了一大圈浪費一個多小時才到,其實由大馬路彎入只要十多分鐘即抵達目的,也許帶遠一點費用較高吧!目前地名已改永澤堂林氏義莊(簡稱“林氏義莊”)。現址在漳州龍海市角美鎮楊厝村過井社內,該社歷史上稱為龍溪縣二十九都白石堡吉尚村潭頭地方。

    林本源故居林氏義莊永澤堂奠基人林平侯於臺北墾殖致富,思念祖籍地鄉親貧困者,乃仿效北宋范仲淹義莊之法,于清嘉慶二十四年(西元1819)在祖籍地辦林氏義莊永澤堂。義莊占地12畝多,南北長114米、東西寬90米,總面積3730平方米主體建築前面是一口大池塘,大門側開。池塘邊有石欄杆,然後是一個巨大的石埕院,正好用來曬穀子。埕院後,是一排典型的閩南風格建築:美麗鮮艷的紅磚紅瓦;主屋與護厝縱橫排列,沉穩大方;燕尾脊作勢欲飛,又添了一種靈動之美。

義莊的整體結構系三座並排具有閩南風格的兩進大厝,中座大厝東西兩側建相向護厝,莊前鑿魚池,後面建二進長厝一座,配合東西對向護厝,圍拱全莊,莊後的前面建花園目前已荒蕪。踏入莊園,覺得整齊寬敞、結構完美,古典大方。據云:原有長方形金字木匾一塊,額曰“永澤堂”,懸於中座大厝的門上,唯舊長方形金字木匾已不知去向,目前木匾額“永澤堂”,系現任祭祀公業林本源董事長林瀚東先生,返鄉修護故居重新書寫。全莊週邊矮牆,多已倒塌。這一所慈善事業建築物,在舊社會堪稱大規模的公益事業機構。抗日戰爭以前,逐年由台灣運來大量稻穀和棉布,在這裡資助石美地區林姓宗族的貧乏族人,解除其生活上的困難,對安定當時的社會秩序,起了事實上的作用。

為一代一代維持下去,林平侯設立贍賑基金,“將淡水置海山保水田四十三甲八分四厘(折合637郾9畝)充為原籍本族義田,每年實收谷1600石,按年寄回龍溪縣白石保吉上村、潭頭村,贍給同宗族人貧乏之用”。贍賑具體實施辦法:由義莊“延請族中誠實心正兩人,經理其事”。整座建築最引人注目的,卻是一排保存完好的烏石碑刻,鑲嵌在正厝天井西廊的壁牆上。碑刻上下兩層,共十塊,寬3米,高1米。工整精美的小楷,出自清書法家呂世虞的手筆。其內容,敘述了林氏義莊的由來、施賑辦法、經理人員的配備,非常詳盡,是義莊的靈魂,林平侯的後裔遵照規定,認真執行。

林平侯的第二代是:國棟、國仁、國華、國英、國芳,其中老三國華、老五國芳兩人出眾。他倆以“本”、“源”兩字,立號“林本源”,成為這個家族的標誌,名聞遐邇。他們教示兒孫:愛鄉愛土,為富當仁,好善樂施。林氏義莊從清道光元年(1821年)起,到1937年終止,是聞名福建省的公眾慈善事業。如今,義莊建築仍保存完好,是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管理。

   第二站來至福建廈門鼓浪嶼菽莊花園一八九四年甲午戰爭,清廷戰敗,割讓臺灣給日本,林爾嘉之父林維源不願當亡國奴,於是攜子遷居鼓浪嶼。菽莊花園建於1913年,位於鼓浪嶼南部,面向大海,背倚晃岩,東臨觀海園旅遊村,西眺港仔後海濱浴場,是林本源家族林爾嘉的私人別墅,園名即以他的字叔臧的諧音命名,晚號「百忍老人」。一九五五年,林家後人將花園捐作公園,開放供公眾遊憩觀賞。

    林爾嘉出身於赫赫有名的板橋林家,在台灣是無人不知的望族。曾擔任過中華開發與中國國際商銀董事長的林柏壽,就是他的弟弟。他的侄子林熊徵、林熊祥、林熊光,也都是名人。林爾嘉,幼名眉壽,字叔臧,1875年5月生於廈門帶溪,系福建水師中軍參將陳勝元第五子宗美的長子,乳名「石子」。

道光年間,臺灣的漳州、泉州兩大勢力經常發生械鬥,陳勝元隨水師提督陳化成赴台平息械鬥,結識國華、國芳過從甚密。  勝元將三女許配國華次子維源為妻,陳林兩家成為姻親。維源婚後,生下兒子懷訓,不久夭折。數年後未再添子嗣,夫妻頻為愁苦,1880年陳勝元五子宗美為解姊姊、姊夫的悲愁,毅然將6歲“石子”過繼林家,改名為“眉壽”,這就是後來掌管林本源家族的林爾嘉。曾任廈門保商局總辦、廈門總商會總理,鼓浪嶼工部局唯一華人董事;並發起建設廈門電話、自來水等公共事業。1915任福建政治討論會會長,得一等大授嘉禾章。  抗戰勝利偕姨太回台灣1951年11月賞菊受風寒,舊疾復發逝世,享年77歲。

   花園中有一塊碑,上刻林爾嘉紀花園事。碑文說:「余家臺北故居曰板橋別墅,饒有亭臺池館之勝,少時讀書其中,見樹木陰翳,聽時鳥變聲,則忻腑樂之。乙未內渡,僑居鼓浪嶼,東望故園,輒縈夢寐。癸丑孟秋,余於嶼之南得一地焉,翦榛莽、平糞壤,因其地勢闢為小園,手自經營,重九落成,名曰菽莊,以小字叔臧諧音也。當春秋佳日,登高望遠,海天一色,杳乎無極,斯園雖小,而余得以俯仰瞻眺,詠嘆流連於山水間,亦可謂自適其適者矣。」

   林爾嘉氣魄甚大,說「斯園雖小」,但以我輩凡人眼光看,總面積達二萬零三百二十八平方公尺的「菽莊花園」,並不小。

菽莊花園利用天然地形,處處採用「借景」、「藏景」之法,借山藏海,巧為佈局營造出無限趣味空間,頗耐人尋味。


   全園分藏海園、補山園兩部分,以園藏海、以海拓園,雄闊無比。其中「藏海園」有五景:眉壽堂、壬秋閣、真率亭、四十四橋、招涼亭。「補山園」也有五景:頑石山房、十二洞天、亦愛吾廬、聽潮樓、小蘭亭,等景緻。園內蜿蜓的四十四橋,因為園主建此橋時年四十四歲。仿若履波;倚山建的假山,即十二洞天,山用石補,石中生洞,迂迴相通,上下盤旋,別有風趣。 園內各景互為補充,錯落有序,渾然一體;園在海上,海在園中,它有庭院小園的精雅巧緻,又有浪飛鷗翔的雄渾壯觀;動靜對比,相得益彰,遊人至此,流連忘返。「渡月亭」中有楹聯曰:「長橋支海三千丈,明月浮空十二欄」,意境優雅,有仿造林本源園邸月波水榭,皓月在天,伏下看月,月隨橫波,天地輝映,美不勝收。

 

四年半前退休後前來林本源園邸擔任導覽志工,並成立臺北縣古蹟文化協會;我就有一個夢,如果沒有﹝不設﹞旅遊旺、淡季,四季都有人欣賞,如果每個遊客都能像朋友來拜訪,能找回古早的園林之美,能認識欣賞清代閩南建築的美麗,那園區導覽解說員的付出,為提昇台灣優質的古蹟文化,貢獻優良成果,留下光榮的見證與最大的成就。此次有幸能造訪林本源故居與板橋林本源園邸相較之下,才能理解為何林本源家族礙

於政局環境所致,舉家遷返廈門但心繫還是板橋林本源園邸,您說是那邊美呢?

 

林本源邸快樂遊

花園美景解君愁

半生奔波艱辛路

富貴浮雲何所求

園邸仙境夢成真

一切煩惱付東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apa226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